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志愿军是怎样调整上甘岭战役进攻战术的?
1951年11月18日,三十四师一〇六团由炮兵部队抽调的卡车从休整地紧急调到上甘岭。
这个团从九十三团手中接防的537.7高地阵地,尚缺7号和8号阵地,这两个阵地与美军占据的537高地主峰山势相接,距离只有50米,防御难度极大,而且没有什么战略意义。
*** 不愿再为这两个阵地付出战士的生命,特意嘱咐一〇六团团长武效贤,对这两个阵地不必部署部队,只用炮火控制。 *** 还给一〇六团加强了一个营,要求该团坚持到底,不再使用其他部队。
一〇六团是由1938年陈再道在冀南地区组织的抗日武装发展而来的,解放战争时期是中野六纵的主力团,在鲁西南战役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进军中,立下过显赫战功。
一〇六团时任团长武效贤,26岁就当上了团长,是十二军最年轻的团长,是带兵打仗的行家里手。在他任营教导员时,营里就出了闻名全军的爱兵典型王克勤。在后来当师长时,又出了训练尖子郭兴福,并总结出郭兴福教学法,在全军推广。
在清晨5时,一〇六团刚接防还不到3小时,南朝鲜军第二师的进攻就开始了,南朝鲜军此次进攻的主要目标是6号阵地。
6号阵地是537.7高地西侧的突出部,地势又高,是西侧防御的要点,如果失守,不仅西面阵地不保,东面的1、2、3号阵地也很难守住,并且还能威胁到纵深的448高地,因此双方对6号阵地的争夺十分激烈。
南朝鲜军先是以4架飞机进行轰炸,接着又是长达近一小时的炮击,整个537.7高地落弹两万余发。在这样猛烈的炮火下,6号阵地上唯一的一个坑道被炸塌了,八连连长文法礼等20多人全部壮烈牺牲。
在炮击过后,南朝鲜军以一个连的兵力对6号阵地发起了集团冲锋。守备部队拼死抗击,双方的激战一直到次日,即19日晚,终因部队伤亡过大,6号阵地不得不落入对方。
20日4时,九连就发动了反击,一班负责主攻6号阵地,经过数小时恶战,终于将6号阵地夺回了。
天刚亮,南朝鲜军的攻击又开始了,高守余从天亮到黄昏,用手榴弹、爆破筒独自带伤而战,击退了南朝鲜军6次冲锋。
在这期间,由于南朝鲜军密集的炮火封锁,他得不到任何支援,一天就吃了口袋里3颗慰问团带来的糖果,坚守住了至关重要的6号阵地。
战后,高守余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孤胆英雄的光荣称号。
到了黄昏时分,作为首批上高地的部队三营经过三天激战,已经连一个完整的排都没有了。武效贤只好将二营调了上来,考虑到已经指挥3天战斗的三营长权银刚对地形、敌情都比较熟悉,指定由他继续指挥二营。
武效贤见部队在3天内伤亡很大,如果照这样打下去,他的这个加强团最多只能守10天,所以就向 *** 请求改变战术.
武效贤认为守住537.7高地的关键是保存部队,在537.7高地北侧山脚下,有两个总共可以集结一个加强连的屯兵洞,但从山脚到山顶还有500余米的路程,在对方猛烈炮火的攻击下,增援部队通常有一半人就在这500米路程上伤亡了。
针对这种情况,武效贤建议说:如果我们在这500米的路程上,每50米挖一个防炮洞,在距山顶20米处再挖一个能容纳一个排兵力的坑道。这样,部队沿着防炮洞进行蛙跳式运动,最后在坑道里集结,阵地上伤亡一个,就从坑道里补充一个。这就可以大大减少在运动途中的伤亡,集中更大兵力坚守阵地。
*** 对这个建议很满意,并很快采纳了,他给了武效贤一周的时间去按这一计划修筑工事。
一〇六团在12门榴弹炮和40门迫击炮的火力掩护下,冒着夜间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突击修筑。同时,团政治部发出号召:一昼夜挖掘一米以上的防炮洞就给予记功!
经一周的艰苦努力,一〇六团终于在阵地上挖掘了7条坑道、12个屯兵洞和5个防炮洞,建成了完备的防御作战体系。
这样,一〇六团只需集中兵力坚守关键的6号、2号阵地,其他阵地白天用炮火控制,晚上组织小部队出击,一下子伤亡大减,士气大增,不仅有足够的兵力完成防御,还有多余的兵力可以进行反击。
到25日,除7号、8号阵地外,其余阵地全部恢复,并得到巩固。
上甘岭以前美军用常用的对付坑道的战术为什么不管用
原因是多重的 不是坑道万能
以前志愿军后勤跟不上,炮火压制不行
上甘岭炮火有力的支援了前线坑道
防空头一次实现了白天行车
综合作用,让敌人吃瘪
上甘岭全程都是坑道作战吗?
不是
之一阶段,美军第七师进攻,进攻当天,防御部队就损失惨重,退入坑道
当晚,45师发动反攻,夺回表面阵地
但第二天再次失去
连续5天拉锯后,机动兵力基本打光
第二阶段开始,这时候的关键就是对坑道的破坏与反破坏
美国人控制表面阵地,志愿军退入坑道
老美试图破坏坑道,志愿军反破坏,同时不断出击
第三阶段,志愿军反攻,夺回表面阵地
上甘岭战役的坑道与反斜面战法如何打败美军的?
利用反斜面抵御美军炮火,美军在强大火力支援下只能攻占表面阵地,而一旦入夜,坑道内的我军战士便展开反攻,夺回表面阵地的控制权。次日美军继续攻占表面阵地,就在这样的反复争夺中,大量杀伤敌方有生力量,使美军伤亡率达到40%以上,最终迫使美军放弃战役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