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浅谈如何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 2、如何回应群众诉求,办好民生领域的大事,要事,难事
- 3、如何进一步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 4、如何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 5、如何回应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
浅谈如何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一、思想端正,树牢“以群众为本”的理念。
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以群众为本”作为基点和归宿,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更好地为人民代言、为群众谋利,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要深入贯彻“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真正把“权为民所用”落实在行动上。要端正价值追求,放下身段,尊重群众,要发扬优良传统,党员干部是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角色,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一心为群众服务。
二、深入调研,摆正“拜群众为师”的心态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蕴藏着无穷的智慧,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调研,了解群众所思所想。“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 *** ,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党员干部要注意摆正“拜群众为师”的心态,真正掌握之一手资料。要明白“弯下身子”破坏不了形象。党员干部要坚决杜绝“坐在车里察民情,会议室里搞调研”的现象,真正“沉”下身心,摸清群众脉搏。必须带着感情、扛着责任深入群众中调研,零距离才能换来“心连心”,弯下身方可赢得“鱼水情”。当前,形势发展千变万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善于从“问计群众”中汲取营养,这是丰富和提升自己素质能力的源头活水。
三、主动回应,做实“为群众服务”的工作。
党员干部是“为群众服务”的实践主体,党员干部的职责就是踏实做好一件件服务国家利益、服务群众需求的工作,因此每一项工作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之一标准”。必须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作为本质要求,热情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群众工作。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反映群众意愿、关注群众需求、倾听群众呼声,对不正确意见要善于引导,对过 *** 绪要善于化解,善于从群众的牢骚中反思我们的工作。言路畅通,矛盾就少,人心就顺,党员干部要主动回应群众期盼,巩固党的群众基础。
四、实效显著,固强“替群众掌权”的防线
党员干部是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实践者,要服从群众的意志。从本质上讲,党员干部本身也是群众的一员,没有任何特权。我们掌握着群众赋予的权力,我们肩负着群众赋予的使命,自然要对群众负责,群众的意愿才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全心全意扎根群众,解决好“如何与群众打成一片”的问题,学会从群众的角度看问题,用群众的思维方式思考,用群众的语言说话,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和放心人,为党的事业筑牢根基。
如何回应群众诉求,办好民生领域的大事,要事,难事
民意,已成为我市民生工作的指挥棒。我市自去年开展 “为民办事问民意”活动”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坚持把 “为民办事问民意”活动作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掌握群众热点难点问题,了解群众所需所盼,克服在作决策时拍脑袋、做工作时想当然,更大限度消除群众的误解、反感和 *** 。同时,坚持群众意见无小事,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各镇 (街道)、有关部门落实了责任单位、责任人、计划措施和办结时限。
为完善为民办事决策机制,我市各级领导干部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对一些重大民生项目的规划建设问题,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吸纳民智、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加快转变 *** 职能,从而避免决策失误、决策片面化等问题的出现,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确保民生项目规划建设合法、合理、可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民生事务的参与度、满意度和幸福感,使财政民生投入不仅“舍得花”而且 “花得好”。
今年,我市继续开展 “为民办事问民意”活动,重点围绕市委、市 *** 今年重点民生项目建设问题,以及公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领导干部开展基层走访调研,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内容主要包括城镇建设管理、城乡路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用水、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在活动 *** 收集群众意见建议400多条,落实民生事项200多项。
市委、市 *** 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办好民生实事作为密切联系群众路线、建设幸福高要的重要内容,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工作常态化,把落实群众意见建议与办好民生实事有机结合起来,要按照先急后缓、多方筹资、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倒逼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加强协调联动,强化跟踪督办,全力抓好12宗山区小型灌区改造工程、农村道路硬底化建设、促进和扩大社会就业、公租房建设、市城区环境综合整治等10件民生实事,妥善解决好山区镇及白土镇、蛟塘镇部分自然村群众饮水难问题,以及农村电网改造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要抓好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完成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任务,促进全市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实现新发展。要结合 “规划进村”工作,加快推进农村规划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大力度推动教育、卫生、计生等事关民生的工作,提高服务效能,提升群众幸福感,建设幸福美丽高要。
如何进一步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决定》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的落实情况,明确提出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进一步健全改进作风的常态化制度,展现了党中央狠抓作风建设、巩固转变作风成果的坚定决心,对人民群众期盼优良党风政风长期保持下去的呼声进行了积极回应。
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的种种问题,往往是积弊和顽疾,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抓得不紧、不实就等于白抓。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关键是围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反对 *** 、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坚持经常抓、长期抓,做到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确保作风建设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一种文化。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之一,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实现改进作风常态化,关键要看各级领导干部能否坚持带头改、带头抓。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责任制,督促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联系群众,坚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用做出样子代替喊破嗓子,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引导领导干部自觉到群众中去,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按照群众意愿改进工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广泛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干部联系群众的常态化。
第二,改革会议公文制度,着力改进会风文风。会风文风是党的工作作风的集中反映。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明确要求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从中央做起,带头减少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改革会议公文制度,坚决杜绝文山会海。要完善会议管理制度,执行财政部等三部门印发的《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严格会议审批,切实减少会议活动,控制会议规模、时间、经费,提高会议效率。要改进公文制度,控制发文规格,压缩文件数量,倡导清新文风。要通过改进会风文风,引导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讲求工作实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会、办文和办事效率上来,不以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坚决克服 *** 和官僚主义。
第三,健全严格公开的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着力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和楼堂馆所建设。“三公”问题和楼堂馆所建设,管住经费是源头、是关键。要加强“三公”经费预算编制与支出管理,加强“三公”经费审批、指标控制和报销管理,稳步推进“三公”经费支出公开,严格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要严格执行 ***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加强对楼堂馆所建设资金的财政财务管理,严格预算审核、资金使用监督和决算审批,把好楼堂馆所建设的资金关。要健全审计监督制度,加强“三公”经费和楼堂馆所建设经费使用和支出结构、数额、比例的监管,督促被审计单位强化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切实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
第四,完善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着力纠正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改进作风,首先要整顿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要进一步严明组织人事纪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实行选人用人严重违纪问题专项检查制度,加大对违规用人问题的查处力度,对跑官要官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要建立倒查机制,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及相关规定,对违规失职者严格进行责任追究,坚决遏制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要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显规则,遏制潜规则,打破关系网,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第五,改革政绩考核机制,着力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培养好作风,凝聚正能量,要注重用好政绩考核这个“指挥棒”。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考核导向,引导领导干部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推动作风转变。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坚决破除唯生产总值的政绩导向,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作风转变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从“德、能、勤、绩、廉”全方位考评领导干部,既看能力又看作风,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要健全民主考评机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考评干部的重要标准,真正实行“问绩于民”。同时要真正用好问责制度,对不作为、乱作为行为造成恶劣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的,必须坚决追究责任。控全局摘自 *** 新闻网
如何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主要内容:为民、务实、清廉总体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为我们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重要准备,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要紧紧抓住反对“ *** ”这个重点,集中解决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 ”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同时,回应群众关切,维护群众利益,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把改进作风的要求真正落实到基层,真正让群众受益。(一)着力解决党员干部“ *** ”的突出问题。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重点解决政绩观不正确,不敢担当、超越现实,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盲目决策,换一任领导、变一套思路,好大喜功、虚报浮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文山会海、不求实效,疏远群众、脱离基层,民主集中制坚持不好,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等问题。县机关及直属单位重点解决庸懒散拖、推诿扯皮,工作不落实、服务不主动、“中梗阻”,衙门作风严重、部门利益至上等问题。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单位、服务行业重点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滥用职权、吃拿卡要、执法不公等问题。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重点解决“机关化”现象严重,不关心群众冷暖,责任心不强,落实惠民政策缩水走样,得过且过、遇到矛盾绕着走,简单粗暴、弄虚作假等问题。村、社区等基层组织主要解决软弱无力,党员教育管理不到位,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事不公,疏远群众、躲避矛盾,不愿碰硬、不敢担当,遇问题久拖不决等问题。教育行业重点解决师德师风不正,敬业精神不强、教育教学管理不规范、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医疗卫生行业重点解决医德医风不正,医疗服务态度差,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国有企业重点解决企业资产负债不透明,“账外账”、“小金库”,企业滋生腐败等问题;政法系统重点解决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利用职务影响和工作便利谋取私利的问题。寺庙管理系统重点解决干部业务不熟、事效率不高,对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不够,藏传佛教寺庙情况、民族风俗、禁忌和教规戒律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不深、不透,工作 *** 措施不当、工作被动等问题。各级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和基层组织都要注重解决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执法不公、有章不循、干部“走读”、“等靠要”的问题。(二)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始终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坚持为民利民便民,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切实落实各项民生政策,解决群众出行难、用电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增收难、通讯难、住房难等基本需求问题,解决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征地拆迁,灾后恢复服务,扶贫开发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特别要想方设法解决受灾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员、孤寡老人、低收入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与民争利的问题。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加强与群众真诚沟通,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让群众事更加便利、得到实惠,增强安全感、提高满意度,切身感受社会公平正义。(三)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建设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干部为群众提供更好服务。坚持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请群众参与、让群众评判、受群众监督,切实提高调查研究、掌握实情,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建立和完善乡镇、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提升服务群众的功能和水平。深入推进“藏羌城乡党旗红”党建提升工程,强化村财民理乡监管和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强化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解决乡镇服务能力弱、服务手段单一、活力不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空壳村”现象严重的问题。健全服务 *** 和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基层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制度,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落实关爱基层干部政策,充分调动服务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有地方说话、有地方事,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四)着力解决党员干部信仰淡化的突出问题。领导班子重点解决党性原则不强,协调配合不好,团结意识淡薄,名利思想抬头等问题。县直机关干部重点解决理想动摇,信仰滑坡,组织纪律涣散,满足于混日子,工作热情不高,进取精神不强等问题。窗口单位、服务行业和乡镇干部重点解决不能用党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宗旨意识淡化,为民服务的真感情、真本领缺失等问题。村(社区)党员干部重点解决信仰模糊、信念缺失,思想上左右摇摆,不敢亮明身份,特别是在反分维稳的关键时刻立场不坚定,态度不鲜明,不敢“亮剑”,有的甚至当“两面人”,对了解的情况信息漏报、迟报、不报等问题。(五)着力解决制约壤塘发展民生稳定的突出问题。以深化“四大三访”活动为载体,解决党员干部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思路不清、创新意识不强的突出问题;解决党员干部在引领发展、模范带头、维护稳定、依法事、应急处突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部分党员干部在反分维稳上旗帜不明、“双重”信仰、头脑不清、立场不坚、能力不强、作风不实和 *** 不当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始终保持与农牧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推进“四个壤塘”建设提供坚强保证。新形势下我们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意义: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为我们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重要准备,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为我们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重要准备,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
如何回应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首要价值追求。要让人民群众感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最有力、更具体的手段就是每一起案件都努力做到程序公正、实体公正,形象亲和,司法公信,让社会公众“信”法。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应用系统科学 *** 规范法院管理提升司法公信力、司法亲和力。
一、问题的提出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团结进步,这表明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同时,公平正义是协调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既能促进各方力量的“合”,也能推动长治久安的“和”,公平正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内在统一的。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任务。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人民群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更加强烈,一些民众为争得一分公平甚至比争得几分利益还要执着。人民法院处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严格依法办事,不枉不纵,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纵一个“坏人”,让民众感受到法律之威,感受到法律之仁,感受到公平正义在身边。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无信不立。一个单位、一个行业、一个系统,如果得不到社会普遍信任,就会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作为人民法院理应成为最讲理、最公正、最值得信任的地方。但现实中,眼下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多、诉求广、声音杂,一些群众不相信法院会依法公正处理案件;涉诉 *** 高位运行,司法裁决自动履行率不高,执行难问题依然存在;在法院内部,个别干警法治理念没有牢固树立,司法作风不端正,甚至徇私舞弊,严重损害了司法公信力;个别干警对群众“冷横硬”,群众意见大等等,都在客观上制约了民众对司法的感受。
二、实现“让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的途径
系统意义上的法院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时刻处在阳光的照耀下。所以,法院管理必须确立系统的理念、运用系统的分析 *** ,从司法主体、司法权运行、司法监督等维度,从理念、能力、制度、文化等层次,建立更优化的管理体系。
(一)让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队伍建设是根基。1月7日召开的全国政法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能力、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拒腐防变能力”的建设,具体到人民法院重点抓好:一是强化法官司法理念、职业道德建设。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近年来,相继开展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为主要内容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都把“为民”作为本质要求,这是司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人民法官必须牢固树立“为民”的司法理念,落实依法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以“公正、文明、高效”的司法活动原则,进一步增强司法的公信力。二是强化司法能力建设。司法人员作为法律的运用者,主要通过司法者的司法行为来体现“为民”,所以履职能力则是关键。加强司法能力建设,不仅仅依靠理论上的学习和理解,还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和实践来实现。对司法者的培训逐步实现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由普及型向专业型、由经验型向素质型的转变,提高司法者案件处理能力,调解疏导能力,运用法律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等。
(二)让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司法公正是基础。公正是司法的生命。人民法院办理的每一起案件,要做到实体公正、程序公正、裁判公正、执行公正、办案公正、形象公正,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为此,重点做好:首先,完善司法保障制度。主要涉及身份保障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两。身份保障机制方面,在坚持实行司法考试制度的基础上,选拔品行端正、法律素养较高、社会阅历经验丰富的人到司法队伍中来,才能使社会公众真正相信司法者是公正的、具有足够能力公正办理案件,才有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经费保障方面,虽然在党委、 *** 的关心支持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有些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 中央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司法机关的保障机制,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其次,建立完善的审判管理制度,保障公正高效的办案。建立科学的审判流程管理、审判质量评查体系、法官业绩评价体系,让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平正义,提高办案效率,“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努力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铁案。第三,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任何权利都是一把双刃剑,在赋予司法人员独立的司法权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司法的监督,建立审判监督程序、科学有效监管考核及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人大监督、群众监督以及和陪审员的监督,实现司法权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三)让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司法公开是重要措施。把司法依据、程序、流程和结果及时公之于众,继续开展“法院开放日”、庭审观摩、庭审 *** 直播活动,完善人民陪审制度,健全新闻发布制度,不断增强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更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六项措施,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努力确保法官清正、法院清廉、司法清明。
(四)让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必须认真落实司法为民。妥善审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案件,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大力推广普通程序简易审、小额速裁程序以及上门立案、就地开庭、巡回审判等便民举措,加大司法救助力度,让人民群众“不怕打官司、打得起官司”。继续深化“反规避执行”和清理涉诉 *** 积案活动,努力解决好“执行难”问题。不断修订、完善和落实各项利民、便民、亲民措施,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热情周到服务,提升社会公众对司法机关和司法者的信任度。
(五)让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必须加强司法文化建设。司法文化建设是深化司法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司法品味、增强司法公信力、树立法律权威的重要手段。它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四个方面。物质文化,是内在精神的物化形式的表象体现。行为文化,是干警人生价值观的折射。制度文化,科学合理、管理制度健全的机制。精神文化,是灵魂,处于核心地位。通过发展司法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凝聚、规范、约束、激励、辐射作用,逐步塑造法官的人格品性、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使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等理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安居才能乐业,公正才有幸福。公正司法,是能让一切正能量唤醒并激活起来的“魔法石”。民众将纠纷付诸司法,是缘于相信司法是受侵犯的权利得以救济的最后一道屏障,是实现、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阵地。人民法官只有严格依法公正办案,才能不断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