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从切韵音系演变到普通话语音,音类和音值的主要变化?求解!!!!!!!
《切韵》的小韵数量也远远高于现代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平均值。可见<切韵》如此庞杂的音系在今天已难觅踪影,由此怀疑‘切韵》音系应该是一个综合音系,且综合杂糅的程度相当高。 关键词:‘切韵》的性质;声母系统;音系格局;综合 一引言 现代汉语方言音系的描写及历史演变、各方言间的语音对应关系等的研究,大多都离不开以‘切韵》为参照系,但是,以这样的 *** 进行研究,往往存在一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困难。另外,如果将现代汉语各个方言的音系格局在类型特点方面与《切韵》音系框架进行对照,也有一些不好解释的问题。这些,都与‘切韵》音系的性质相关,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认识清楚,
现代汉语方言的语音研究就不容易有突破性的进展,因此,我们打算就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进行再探讨。 二汉语方言中知、庄、章声母的分与合 在现代方言研究中,对诸方言内部<切韵》知、庄、章三组声母的合流与归并情况的讨论一直是一个热点,在具体方言的描写上也常以中古“知、章、庄”作为参照。然而,我们从中发现一些疑问。集中于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因为现代汉语各方言中没有同时区分知、庄、章三组声母的辅音系统,这样一来,从逻辑上便可以得到两种结论:之一,中古汉语中存在知、庄、章三组的对立,现代方言从中分化出来后依据不同的演变规律将这三组声母进行了归并:
第二,陆法言等人把中古汉语中散见于不同的方言的知庄章的对立和差异同时收入了<切韵》的音系格局中,这样的差异并不都属于当时某个特定的具体的单一方言系统。 首先来看之一种结论,这也是目前方言学界对于知、庄、章分化与合流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持《切韵》为单一音系说观点学者的主要意见。但问题是,为什么‘切韵》中如此复杂的声母系统在现代的方言中找不到任何的影子,即使在声母较为复杂的北方方言区,知、庄、章三组也以各种方式合并成为更为简洁的声母系统。
如桑字红在文章‘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现代北方方言中的读音类型》(桑字红2008)一文,其研究对象为现代汉语北方方言,包括晋语、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文中提到在这些北方方言中,没有存在与‘切韵》音系知、庄、章三组的对立相同的方言音系,除了“合一型”与“准合一型”外,文章将知、庄、章存在对立的方言分为三类,这三类又基本上都是广义的二分型:即“知二庄、知三章对立型”,如疆安方言、乌鲁木齐方言、洛阳方言等;“开口、合口对立型”,如兰州方言、山东和甘肃的部分方言;“庄组内转、外转对立型”,如安徽安庆、湖北秭5F1和四川自贡等地的方言。足见即使在塞擦音较为丰富的北方方言中,也并没有哪种方言将知、庄、章截然分立,而是或多或少的有所合并。
如此,我们倒不如回头再看刚才的第二种结论,那就是中古汉语中并不同时存在知庄章的清晰对立,这样的差异散见于不同的方言。陆法言等人在制定‘切韵》音系时“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依据从分不从合的原则把各个方言中的分立表现在了‘切韵》音系之中,似乎这样的解释更具有说服力。 支持这一观点,我们还可以仅从方言中塞擦音的角度找到证据。在‘切韵》音系中,塞擦音或和塞擦音有关的声母有五组:eP41:组、知组、精组、庄组和章组,但是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即使是北方方言也不存在如此复杂的塞擦音系统
胶辽官话的主要特征是?
胶辽官话,俗称胶东方言和辽东方言,又称夷语(各地有各自的叫法,如青岛话、大连话、烟台话、威海话等),是属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一种声调语言,是胶东地区和辽东地区的当地语。胶东地区在上古时期是东夷人的居住地区,他们的语言也被称为"夷语"。成语"齐东野语"正是指东夷人的语言。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现在的胶辽官话。
胶辽官话地图
胶辽官话从它的根据地 --山东半岛地区,跨海散播到东北地区,完全是由于历代山东人口大量迁移东北而造成的。"辽东半岛的移民主要来自山东登州府和莱州府,还有很多来自青州府,迁入时间集中于明代中期和清代中期。胶东半岛移民的方言奠定了大连、丹东、营口方言的基础。"胶辽官话是官话方言中相当特殊的一支,其所分布的山东半岛地区是汉语方言中声母塞音和塞擦音发音部位分类最细、古今声母对应关系最为复杂的一种方言(尤以荣成、诸城的方言最为显著),这个地区声调的古今关系也很特殊,有多项古同一调类声调无条件分化的现象。
特点
全清:汉语拼音b、d、g,英语sp、st、sk中的p t k。
次清:汉语拼音p、t、k,英语please teach coach中的p t c。
次浊:汉语拼音m、n、ng,英语m n ng
全浊:英语、西班牙语、法语b d g。
胶辽官话三片的分区标准是中古知、庄、章组声母在今读中的分合。盖桓片:支翅诗=专船准春顺=知迟石;登连片:支翅诗=专船准春顺≠知迟石;青州片:支翅诗≠专船准春顺=知迟石。盖桓片中,中古知庄章组声母 都相同。登连片和青州片中,中古知庄章组声母分为两组:知组开口二等字、章组止摄开口字、庄组字、知组和章组合口三等字(除遇、山、臻摄外)为甲组;知组开口三等字、章组开口字(除止摄外)、知组和章组遇摄字为乙组。登连片中,知组和章组山臻摄合口三等字读如甲组。青州片中,知组和章组山臻摄合口三等字读如乙组。
威海方言不属于山东话
威海方言属于山东话。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李荣等主编)的最新汉语方言分区结果,山东省一百多个县市的方言均属于官话大区。参考古代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省各地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
胶辽官话方言特征
胶辽官话三片的分区标准是中古知、庄、章组声母在今读中的分合。盖桓片:支翅诗=专船准春顺=知迟石;登连片:支翅诗=专船准春顺≠知迟石;青州片:支翅诗≠专船准春顺=知迟石。
盖桓片中,中古知庄章组声母都相同。登连片和青州片中,中古知庄章组声母分为两组:知组开口二等字、章组止摄开口字、庄组字、知组和章组合口三等字(除遇、山、臻摄外)为甲组;知组开口三等字、章组开口字(除止摄外)、知组和章组遇摄字为乙组。
登连片中,知组和章组山臻摄合口三等字读如甲组。青州片中,知组和章组山臻摄合口三等字读如乙组。
声母ch sh zh r 源自哪里?
声母zh、ch、sh来源于中古的知、庄、章三组声母,具体说,zh来源于知庄章三母、澄母仄声、崇母仄声,ch来源于彻初昌三母、澄母平声、崇母平声、船母平声的部分字、禅母平声的部分字,sh来源于生母、书母、部分船母字、部分禅母字,r来源于大部分日母字和一部分以母字.
什么是知庄章组?
梅县话
梅县话是一种行用于广东梅州一带的汉语方言,历来被公认为客家话的代表。梅县话在语音、词汇等方面保留了相当多中古汉语的特点。语音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语音
·声母
1.古全浊音清化,不论平仄,一律送气。如同[t'oŋ11],动[t'oŋ53],读[t'ok5],“同”是平声,“动”、“读”是仄声,都以送气的[t']开头。
2.知精庄章四组合流,中古的舌上音、齿头音、正齿音二等、正齿音三等合并成一组ts、ts'、s。如知[tsɿ44],支[tsɿ44],事[sɿ53],资[tsɿ44],四字分别归知组、精组、庄组、章组。但是,精组和其他三组在许多字上还是有区别的,区别不在声母上而在韵母上。如将[tsiɔŋ44],张庄章[tsɔŋ44],后者比前者少一个介音i。中古汉语中二三四等有i介音的字大都符合此例。这说明知庄章三组原来可能是tʃ、tʃ'、ʃ,以与精组的ts、ts'、s相对立。正如在大部分官话方言中一样,张庄章等字在tʃ、tʃ'、ʃ的作用下失去了介音i。然后tʃ、tʃ'、ʃ又合流到ts、ts'、s去了。那些依然保留tʃ、tʃ'、ʃ的客家次方言也为这个推测提供了证据。
3.见组不论何等,一律作k、k'、h、ŋ。k、k'、h遇i不颚化,这与粤、闽等南方方言相同而不同于官话方言。如见[ki31],奇[k'i11],见[kian53],现[hian53],牙[ŋa11],牛[ŋiu11],疑[ŋi11]。
4.晓母、匣母合口一二等(及某些三等,如微韵)作f,个别作w。晓母在中古汉语中作x,匣母作,全浊清化之后,合流成一个h。合口一二等及某些三等的韵母有一个介音u。这个声母h与介音u的组合,演化成现在的f或w。如欢[fɔn44],花[fa44],辉[fi44],回[fi11],还[fan11],换[wɔn53],话[wa53]。欢花辉,晓母,回还换话,匣母;欢回换,一等,花还话,二等,辉,三等。而且应该指出,这其中的w只由匣母变来。考虑到在广州话中晓母加u变f,匣母加u变w的现象,梅县话中的w有可能是受周边粤语影响产生的变例。即是说,梅县话中只有hu变f一条音变。
·韵母
1.不分齐撮(见四呼),中古汉语三四等开合口混同,即只用介音或主元音i,没有元音y。如须[si44],鱼[ji11],全[ts'iɛn11],元[ŋian11]。但臻合三等作iun,与开口不混,如斤[kin44],军[kiun44]。山合三等知庄章三组字已先一步失去i介音,因此也不与开口混淆,如专[tsɔn44](合口),战[tsan53](开口)。
2.知庄章三组后的介音i脱落,说已见上。如猪[tsu44],真[tsən44],准[tsun31],车[ts'a44],升[sən44],州[tsu44],针[tsəm44],占[tsam53]。
3.江、咍、寒、桓、歌、阳等洪大的一等韵的主元音作ɔ,如江[kɔŋ44],觉[kɔk2],台[t'ɔi11],脱[t'ɔt2],寒[hɔn11],割[kɔt2],官[kuɔn44],歌[kɔ44],果[kuɔ31],阳[jɔŋ11],药[jɔk5],唐[t'ɔŋ11],度[t'ɔk5]。相应地,痕、登、侯等较细的一等韵的主元音是ɛ,如痕[hɛn11],登[tɛn44],得[tɛt2],侯[hɛu11]。
4.支脂之微四韵开口的字在ts、ts'、s后作ɿ。齐韵作i,少数作ɛ。鱼韵、虞韵有i介音者齐撮合流后也作i。但两者在ts、ts'、s后都没再转化为ɿ。可见齐韵变细音、齐撮合流应在这个音变之后。齐韵原来应是一个洪音,对照其他客家方言,推测这个音可能正是ɛ。
5.模韵、虞韵一等的字在ts、ts'、s后也作ɿ,和前者合流。但鱼韵、虞韵三等、尤韵、幽韵等知章组脱掉i介音后作u,并没有进一步转化成ɿ。
6.中古汉语的六个辅音韵尾p、t、k、m、n、ŋ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如鸽[kap2],夺[t'ɔt5],锡[siak2],甘[kam44],团[t'ɔn11],唐[t'ɔŋ11]。
7.主元音是ɛ、i而中古汉语收ŋ尾的字,ŋ转成n。如等[tɛn31],胜[sɛn53],景[kin31]。
·声调
古平、入两声各分阴阳,上声全浊字流入去声,共有六调。
词汇
1.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古词和古义。如称绳为索,称饿为饥,称早为朝。
2.吸收外来语并创造了一批特色词汇。吸收自外语者如“唛”(商标,来自英语mark),□[tsim44](接吻,来自马来语chium)。为外来事物创造的词如番背(外国)、洋油(煤油)、红毛泥(水泥)、荷兰豆(一种豆类)等等。